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——编者注 [5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。
儒家的仁爱是目的性的,不是工具性的,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爱,而是被爱者值得爱、值得尊重。行为是多种多样的,但目的只有一个,从一定意义上说,目的对于行为具有超越性。
二、关于人是实现原则的问题 中国哲学并不否认人的利益,取消人的欲望,否定人的基本的生存需要。我们承认,人固然有个人情感、私人情感,但不能反过来说,凡情感都是私人的、个人的。程颢说,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想往西走,却走到东边去了,是我的脚腿不听心的指挥,所以走错了。人心与天地生物之心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。直到现代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还坚持认为,情感既是决定伦理的,却又是私人的、主观的,因而否定了伦理的客观性。
这决不是说,善既然是天之所赋,人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。自然界生物是一般的,并无高下贵贱之分。子路说,在千乘之国干上三年,定能使人人都变得勇敢而且知道如何去做。
这五种品德可能是对特定的行为主体而言,也可能是在特定的场合之下说的,但是,其中确有普遍性意义。因此,仁是非心理学的概念,切不可……心理学化。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。[3] 这是人文主义的解释,但又有某些宗教背景。
但是从人类文化学上说,孝只是仁的最初表现。[3] 丁若镛:《论语古今注》,《与犹堂全书》第5册第178页、第6册第167页。
[34]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七。就其本质而言,则是情感所具有的价值内容。仁是一种生命意识,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,但它又包含着普遍的自然理性或生命原则、生命关怀,这些原则进入社会角色的实践活动,就成为不同情境下的伦理规范,这时便以礼的形式出现了。内在情感之实现(移情),必待礼而完成。
仁表明了人的主体性(德性主体),以自我操持的修养实践为基本特征,而仁的根本内容不是别的,就是爱这种道德情感,其外部表现则为礼。[28]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《语丛二》说:礼生于情。这看起来似乎与仁没有什么关系,实际上正是仁者之乐。
但是,在很多情况下,孔子是仁知分说的。但山与水,是自然界的主要表征,也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,二者虽然不同,却又是不可分的。
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这种移情也是仁的体现。
孔子所提倡的仁学,正是从人类有共同情感即移情这一前提出发的,他深信,人是有尊严的,人的尊严是建立在道德人格之上的,而道德人格是建立在仁这种德性之上的,仁这种德性则是由情感决定的。仁知二者有如此密切的关系,但从功能上说,毕竟是不同的。由此亦可见,古人将情字说成情实,是有道理的,情感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。知的作用就是使仁变成人的自觉,从一定意义上说,使情感理性化、形式化,成为行为的自觉原则,而不至于愚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仁没有内在的心理基础,正好相反,仁就其根源而言,是人的本己的存在本质。但这并不是从概念上对仁所下的定义或界说。
仁不是从外在的什么地方产生的,但是由情感决定的仁德与外部规范不是对立的,而是内外统一的,并相互作用的。[29] 这说明,仁不是从外面得来的,而是自己所具有的,完全由自己决定,而不是由别人决定或给予。
有人将孝理解为供养父母的生活,孔子批评了这种观点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关于人际间性的问题,大家讨论得比较多,不必详述,这里只想指出一点。
但是仔细分析起来,爱人有一个爱的主体,这个主体显然是人,但是除了爱人,还有没有更广泛的意义呢?仁的对象有没有限制呢?孟子所说仁,人也,正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说的,但仁即爱这一实质内容并未改变。但更重要的是,仁必须而且只能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。
但所谓心理的,并不是纯粹心理学的。人类与自然界的亲近,既是仁者的特征也是知者的特征,所表现的是一种诗意般的生存状态,从根本上说,人与自然是一种情感联系,而不是对象认识的关系。不敬,何以别乎?[32] 对这句话,有两种解释。仁德不仅需要安仁,即情感上安于仁,而且需要利仁,即智性上利于仁,为的是避免盲目性,不至于使仁成为无原则的情感冲动或小恩小惠之类的东西。
这是一种感同身受式的同情与关心,不是命令人如何如何。有人认为,恕道和忠道是不同的,恕道可行而忠道不可行。
实行忠恕之道,有一个基本前提,就是承认人人有同心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所以能够尽己以及人,推己以及人。《丧服》说:凡礼之大体,……有思有理有节有权,取之人情也。
知者敏慧,有如水之变化,故乐水而好动。曾点则说,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:暮春时节,春天的衣服穿好了,我同五六位成人、六七位童子一起,到沂水旁边洗洗澡,到舞雩台上吹吹风,然后唱着歌儿回家。
[17] 就是从知、仁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功能、作用上说的。过了一阵,大概是看到孔子一行并无伤害它们之意,于是又落下来。但这些价值内容并不是完全主观的、自我生成的,而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。《语丛三》说:爱亲,则其方爱人。
[4] 这又同心理主义有关了。孔子有知、仁、勇三达德之说,三者之中,仁德是其核心。
这都是从如何实现仁的方法上说的。全球伦理将孔子的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定为黄金规则,作为最低限度的伦理规则,是人人都能遵守的。
四、孝与忠恕 仁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仁又是在相互关系中存在的,而孝道则是表现这种亲情关系的形式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9:0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5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4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5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3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3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3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19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